明朝后期兵部尚书杨嗣昌生平 杨嗣昌结局 杨嗣昌子女
明朝后期兵部尚书杨嗣昌生平 杨嗣昌结局 杨嗣昌子女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秋,主理军事的兵部尚书张风翼去世。此时,正值北疆清兵虎视眈眈,西北农民军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一日,崇祯帝朱由检为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接替兵部尚书之职而大伤脑筋。他召集群臣上殿议事,四顾“廷臣竟无可任者”。正当群臣纷纷扬扬推举兵部尚书人选时,突然,他想起了曾总领宣府、大同、山西军务的原陕西总督杨鹤之子杨嗣昌,此人正在家中为父母守丧。于是,一向敢想敢为几近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力排众议,于次年三月将杨嗣昌召回京都委以兵部尚书之职。在短暂的时间里,杨嗣昌在治军议政方面显示了他出众的才华,深得皇上倚重,从此,杨嗣昌跻身朝廷权贵之列,主持军务达五年,充当了一名皇帝宠重的得力助手和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刽子手。
皇帝青睐恨用晚
明朝末年,社会黑暗,土地的高度集中使社会两极分化日益明显,苛捐杂税的重负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广大人民苦不堪言。尤其是天启年间,阉人魏忠贤把政,其人手段卑鄙,邪劣无耻,广植党羽,权倾朝野,天下人无不痛恨。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一向宠幸魏忠贤的明熹宗朱由校病逝于乾清宫.遗言由其十七岁的弟弟朱由检继位。朱由检登基后。诏明年为崇祯元年。他就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史称庄烈帝。崇祯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他知书达理,锐意求治,很重视人才。上台后,他不动声色地铲除了宦官魏忠贤的势力,使自己牢牢地掌握了国家大权。然而,此时西北地区传来的农民起义军的号角,使这位欲有所为的年轻皇帝感到一种莫名的惊惧。
地处边塞的陕西是有名的贫瘠之地。这里蝗灾旱灾不断,人民极端贫苦,但官府却丝毫不减免百姓的税赋。无可奈何的农民先是吃秕糠,再吃草根树皮.最后只好吃观音土,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崇祯元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纷纷爆发,一时风起云涌,竿立影从。随着起义的发展与队伍的壮大,李自成与张献忠两位领导人的名字为许多起义弟兄所熟知。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生,自幼家贫,当过放羊娃、驿卒,他的队伍主要战斗在陕西、河南、山西、京冀一带,是明末最主要的起义队伍。张献忠,字秉吾.陕西延安人,粗通文笔。为人多谋,其义军经山西、河南,主要活动于川楚地区。此时的农民起义战火燃遍大江南北,明朝政府岌岌可危,镇压农民起义成为朝廷的头等大事。而为崇祯帝看好的兵部尚书杨嗣昌,理所当然地担当起这个重任。
杨嗣昌(公元1588一一1641年)字文弱,武陵(湖南常德县)人,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06年)进士。早年,他曾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初年因病回家。崇祯四年.当杨嗣昌在山海关整饬军备时,他父亲杨鹤因未能平息陕西叛乱而被罢免去总督之职。他在父亲失宠之后,曾成功地担任过几个重要的军事职务。到公元1634年。他成为京师西北一个关键地区的最高统帅。管辖着宣府、大同和山西北部。那时候中原饥荒,农民起事不断,杨嗣昌针对流民无以为生计的情况,曾上疏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起义军。后来,他又多次陈述治理军队的看法,在多方面有所规划,“帝异其才”。
崇祯九年,杨嗣昌被召委以兵部尚书时正值守母丧期间。在守丧期“夺情”赴任,在明朝是一桩很引人争议的事,又加以杨嗣昌之父杨鹤治陕无功,因此一些大臣坚决反对。但崇祯帝认为,国家所面临的军事危机需要杨嗣昌的经验与专长.杨嗣昌于是顺利地掌握了国家的军事大权。当年杨嗣昌中举之后,“积岁林居、博涉文籍”。他遍览先朝遗事,为文雄肆,长于口辩。原来的兵部尚书张凤翼性格柔弱、办事昏庸.兵事无所计划。杨嗣昌“锐意振刷”,采取了许多措施,于是兵部气象为之一新,他也深为皇帝信赖,“所奏请帝无不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