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隋唐盛世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那么牛吗?
开创隋唐盛世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那么牛吗?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分裂动荡后,隋朝重建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唐朝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繁华盛世。打下隋唐天下的核心成员多是西魏、北周延续下来的关陇贵族,其中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都是西魏确立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代。
八柱国体制
十六国后燕时就有柱国大将军 ,到北魏末年,这个官职已位在丞相之上。537年沙苑战役,西魏宇文泰率军大胜东魏,荣膺柱国大将军。此后十一年宇文泰独享这一尊号,权倾朝野。
北朝重骑兵
548年开始,大将独孤信、广陵王元欣等七人陆续获得柱国大将军头衔,加上宇文泰,一共八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魏八柱国。元欣得到这个头衔仅是对西魏皇室的安慰,独孤信等人要么是战功赫赫的将领,要么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加封柱国大将军是名至实归。元欣和宇文泰之外的六柱国分别督管两位大将军,这样一共是十二大将军,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名列其中。表面看八柱国位于西魏军事体系的顶层,执掌军政大权,“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十二大将军杨忠之子
556年正月,宇文泰仿效西周全面推行六官(六卿)制,自任大冢宰。当时柱国之一的李虎(李渊的祖父)已去世,其他五位功勋柱国独孤信、赵贵等分别担任大司马、大宗伯等五卿。宇文泰的头衔大冢宰是六卿之首,但五柱国在官阶上和宇文泰平起平坐,而非其手下僚佐,或低级官员。
那么,问题来了。宇文泰独揽朝政多年后,为何在军事和政治两方面都与手下将领分享权力?
名升暗降剥夺兵权
要从第一个得到柱国头衔的独孤信说起。独孤信此前镇守陇右(泛指甘肃六盘山以西地区),屡次平定叛乱,而且治理有方,深得民心。陇右地区是西魏大后方,与东魏频繁作战的宇文泰无力顾及,故派独孤信长期驻守。547年,东魏(西魏的敌国)长期镇守河南的名将侯景发起叛乱,这表明功臣夙将长期掌控地方,容易培植发展私人势力,对当权者来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独孤信(502-557年)
有了侯景的教训,宇文泰命亲侄子宇文导接管陇右,同时加封独孤信为柱国大将军。这看起来是加官进爵,荣耀显贵,但独孤信成为柱国后,就极少领兵出征。不只独孤信,赵贵、李弼等受封柱国后,最多也只有一两次出征记录。西魏后期,战役统帅一般是十二大将军。
宇文泰加封六柱国的真实意图有两层:政治意义上表明,西魏并不是我宇文氏一家独占,所有柱国都能参与和分享,这样达到团结抚慰开国功臣的目的;更深一层意义是,宇文泰担心这些手握重兵、把持一方的宿将日后会威胁宇文政权,故以柱国名义擢升,实则剥夺军权,十二大将军就是夺权的具体工具。
六柱国形式上是十二大将军的直属上级,但在宇文泰的操控下,不过徒有其表。十二大将军基本是宇文泰的亲属嫡系以及从军队中层提拔上来的将领。西魏府兵制改革后的精兵都掌握在十二大将军手中,军队的调动部署逐渐直接受宇文泰指挥,六柱国被架空。宇文泰通过加封六柱国,将功勋宿将转化为政治贵族,他们的名义地位显赫,实权大为削弱。
宇文泰施行六官制,目的之一也是进一步提高柱国的政治地位,满足他们的权力欲望,即使这种权力本质是装饰性的。不过,这些柱国出自构成西魏军事核心的六镇将领,在军中仍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宇文泰为何选择在548年开始加封柱国大将军?因为侯景之乱(547-552年)造成了一个有利的时间窗口。南方的梁朝与东魏深受侯景叛乱之害,前者最后因之亡国。因此两国一时都无力攻伐西魏,宇文泰趁此和平时期,褫夺大将军权,力推府兵制改革,巩固西魏政权。如果在战争时期夺主将兵权,很可能激起叛乱。
标签: